“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加速机器人应用拓展,造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这不仅关系到医院今后学科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打造,更是未来医院高质量发展全新语境下推动质、效持续双升的务实之选。
10月16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与四川华西医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骨圣元化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公益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第三期《国产关节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机器人辅助髋膝关节置换技术培训班(下称“培训班”)如约而至。
华西医院骨科在几代人的不断拼搏中,现有关节、脊柱、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运动医学、足踝、手显微与感染7个亚专业,建设有骨科研究所、数字骨科工程中心。《2022年复旦医院排行榜》专科位列全国第五,科技量排行第一,5年总科技量值排行第二,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髋膝关节置换术中连续五年100分。
图:培训学员积极参与、记录
图: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带队查房
《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项目在今年四月启动,旨在为骨科机器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医疗智能化发展,促进学术与临床研究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培训班自开办以来,已经通过机器人辅助THA手术直播、机器人辅助实践操作培训、教学查房教学交班、病例报告,为全国60家医院72位专家提供了骨科机器人发展的“华西范式”,以实际行动推动了骨科与人工智能“产医融合”事业的发展。
01 提升团队凝聚力:咬住科室管理"硬骨头"
图: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
目前,华西医院骨科在岗医生112名,2023年年度门诊量超30万人次,手术量1.7万人次。其中,4级手术占比60%,微创手术30%。在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下,科室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领悟、感悟、觉悟。科主任既是学科带头人,还是管理者,对时间和精力都是一个挑战。身为科主任,一定要进行团队建设,必须重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力,以及人才培养,对团队成员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计划。”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结合自身管理经验谈到。
02 打破交叉边界:啃下学科建设"硬骨头"
图:华西医院骨科终身教授裴福兴
从1921年中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到如今,随着材料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骨科学科也迈向多学科交叉发展。华西医院骨科终身教授裴福兴为大家分享了骨科加速康复外科的起源与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年中连发五个文件,高度重视骨科康复外科的学科发展,针对临床路径,探索多学科管理规范,促进学术与临床研究融合,提供更安全、高效的骨科康复服务。”
03 创新技术革故鼎新:突破传统技术"硬骨头"
图:培训学员积极参与workshop实操
2000年之后,以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外科医生的“第三只手”,机器人手术成为外科手术的最前沿。不同于表面软组织的手术,骨科手术无法直接观察,更像是在坚硬的“暗箱”内操作,需要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骨科手术有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骨科与人工智能“产医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在年初的启动仪式曾表示,华西骨科在迭代、数据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可靠性等方面大力支持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图: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杨静与学员交流
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杨静在与学院交流具体案例中谈到:“机器人作为一个智能化设备,在手术中就会发现它能将医生的动作更稳更精准地传递到患者身上,是医生‘手’和‘脑’的共同延伸。”
展望未来,乘势而上。在华西医院骨科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国产关节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机器人辅助髋膝关节置换技术培训班已经成功举办三期,“身临其境,受益匪浅”成为学员们最大的感受。